- 在勞動的樂趣中全面發展
- www.nhnews.com.cn 寧海新聞網 2022年05月18日 09:13:36
-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
據悉,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其中,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本期特刊發相關理論文章供大家參考。
現代教育應以學生手腦相長為目的
婁亞文
陶行知先生的《手腦相長》集中表達了他的勞動教育思想,今天重讀此文,深覺其對當下教育改革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當視若圭臬并實施科學育人。
概括起來說,《手腦相長》一文從三個層面闡述了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首先指出傳統教育教勞心者不勞力、勞力者不勞心,從而造成民愚國弱;進而提出要教勞心者勞力,教勞力者勞心,手腦結合,手腦相長;最后闡述了勞動的最高境界是創造,勞動教育要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國民,如此,就可以去貧脫愚,達到民智國強。
傳統教育把勞動教育拒之于學校門外,把教育錯誤地理解為書本教育,教育就等于教書和讀書,即陶行知先生之所謂“死教育”,它的最大缺陷就是“手腦分離”。這種教育造成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現象:“中國都是用頭腦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頭腦”,“腦”、“體”分離,形成了單向度的勞心者和勞力者!皠谛牡膶iT在心上做功夫,勞力的專門在勞力上討生活。勞力的人只管悶起頭來干,勞心的人只管閉起眼睛來想。勞力的人便成為無所用心,受人制裁;勞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無知”。進而產生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對立,正如孟子所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陶先生說中國有兩種病,一種是“軟手軟腳病”,一種是“呆頭呆腦病”,讀書人害的病是前者,一般工人和農民害的病是后者,其根源就在于傳統教育內容和對象的窄化。病民充斥的國家,當然是愚貧的弱國。陶行知認為要救國就必須改變這種教育,讓勞動教育進入學校,給勞心者以勞動教育,以手化腦,給勞力者以知識教育,以腦化手。陶行知先生意欲通過勞動把“靜”的教育變成“動”的教育,把“死”的教育變成“活”的教育,從而培養出手腦雙全,自強自立的國民,其具體的目標就是健全的體力,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團結自治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不僅看到了勞動教育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且看到了勞動教育對于智育的價值,“我們的一雙手可以變化我們的頭腦”,通過勞動可以促進智慧的發展,勞動可以生成智慧。這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上得以體現,陶行知強調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上學,“做”成為教學的重點,成為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從“書本”為中心到“做”為中心,陶行知顛覆了傳統的教育形態,帶動教育進入教育現場,不僅是教育內容的拓展,更是教育形態的變革,帶來了教育真正意義上的革命,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通過“做”,學生獲取經驗,生成知識和智慧,從而實現創造力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的勞動教育思想在新時代里更有特別重要的借鑒意義。
2018年9月,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當前,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已成為大中小學各學段共識,中小幼校園里涌現了不少菜園、茶園及手工作坊,特別是中央“雙減”政策頒布后,發展趨勢如雨后春筍,頗令人欣喜。
然而,透過紛繁表面看實質,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有待進一步分析,其道阻且長。究其本因是教育觀念尚未與時俱進的更新。部分學校和多數家長都還片面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勞動教育關注不足。甚至,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幾乎變相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導致很多孩子缺乏正確的勞動觀,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家務,不珍惜糧食,認為父母的大包大攬天經地義,亂扔垃圾不珍惜環衛人員的勞動等,久而久之,缺乏自理能力,不懂得自強自立與感恩,甚至形成以體力勞動為恥的錯誤觀念。
如何更有效地實施勞動教育?參考陶行知先生的勞動教育思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去推進。一是觀念培育,要給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者平等”的思想觀念。二是要強化動手能力培養,特別是維持基本生活的動手能力,包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要避免勞動教育成為“擺樣子”。三是要把勞動教育與智育有機結合,努力探索兩者相互促進的好辦法,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教育是一項育人的事業,必須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基于現實來深入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改不斷深化和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的當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應以陶行知“手腦相長”的勞動教育思想為有益參考,不斷改進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取得高質量育人的最高目標。
(作者單位:寧?h老科協)
以勞動教育夯實共富基礎
曹楨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并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為重要歷史使命。鼓勵勤勞創新致富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則之一,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更強調了傳承該傳統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富裕,歸根結底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為此,如何將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讓青少年懂生活、愛勞動,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夯實基礎,就成為一個十分緊要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笨梢,新時代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是學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職責。
加強勞動教育,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受教育者充分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避免出現“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甚至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要讓學生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必要手段,它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國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建共享,有勞動能力的人,誰都不能搭便車,不能不勞而獲。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建享分離”異化結構的批判。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瘪R克思還強調:“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闭驗槿绱,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薄氨仨毨喂虡淞趧幼罟鈽s、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睂W校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分門別類、因地制宜開展好勞動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于口號上,更需要體現在行動上。要讓學生通過辛勤勞動,去準確體會什么是勞動;通過誠實勞動,去深刻感悟什么是生活;通過創造性勞動,去深刻體悟什么是人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笨倳涍指出:“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在神州大地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勤勤懇懇付出、胼手胝足創造、斗志昂揚奮進,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努力奔跑,每個勞動者的力量匯聚成磅礴偉力,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鼻嗌倌晔菨撛诘膭趧诱吆椭腥A民族歷史的未來續寫者,學校、家庭和社會要緊密配合、相互協同,及早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養成他們的勞動習慣。學校要在學生家庭、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類勞動活動,特別是要通過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勞動實踐課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和熱情,并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接受勞動鍛煉、增強勞動才干?傊,從各類生活勞動到適當的生產勞動,從自我服務勞動到社會服務勞動,從個體獨立勞動到團體協作勞動,都需要讓學生主動養成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良好習慣。
加強勞動教育,培植學生健全的勞動素質。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需要高質量的勞動投入、建設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要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出一批批素質高、能力強、敢擔當的勞動者。為了讓青少年成為今后愛勞動、能勞動、善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學校需要五育并舉、全面貫通,在勞動教育中發展五育、滲透五育、落實五育,在五育中把握勞育、深化勞育、實現勞育。要理論聯系實際,把勞動精神、勞動技能與科學知識緊密結合,邊學習、邊勞動、邊實踐,不斷拓展學生視野,不斷增強學生勞動能力。高校學生畢業后就要投身勞動崗位,因此一定要把勞動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緊緊地結合起來,以便他們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征程上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敝挥型ㄟ^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把青少年培養成為高素質的未來勞動者,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夯實基礎,才能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每一步。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副教授)
打造“三融”社會治理共同體
徐暢
城鄉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鄉社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為新時代推進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浙江首次召開的全省城鄉社區工作會議,對此進行了專門部署,要求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要義,推進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全面推進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要健全完善“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治理體系,推進“141”體系與社區的連接貫通,深化“上統下分、強街優社”改革,大力推進黨建統領網格智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和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強支撐。同時,還應進一步優化城鄉社區治理思路,推進城鄉社區治理重塑。這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理應是城鄉社區的演進方向。城鄉社區治理共同體既不是共同體概念在城鄉社區治理領域中的簡單衍生,也不是升級版的“單位”,其本質是一種凸顯民主、法治等現代國家觀念、保持規范有序與充滿活力動態平衡的協同式互動關系。在此關系中,基于契約精神的互動方式與帶有自然或血緣色彩的互動方式無縫結合、相輔相成。
推動黨建統領與社會成長融通共進
在城鄉社區治理中,首先要健全完善“引領有力、覆蓋全面”的黨建統領體系,始終堅持基層黨組織的主導作用;同時,多元主體持續的公共參與亦是社區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社區所面對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主體或系統所能化解的,需突破主體的邊界和局限;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勵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公共事務是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的延續。在現實場景中,社區黨組織可通過黨委統合實現對多元主體的引領,多元主體則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各顯其能、各盡其才。進一步而言,社區黨組織可通過建構共識、聚合利益、統籌行動,引領多元主體的行動更加有效、規范和可預期。在這一過程中,共識建構是前提、利益聚合是動力、行動統籌是手段。在此基礎上,多元主體在各類治理活動中逐漸形成獨立判斷、依法選擇、自覺擔責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助力城鄉社區發展。
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融會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城鄉社區形態千姿百態,所以,因地制宜必不可少。社區治理沒有“標準答案”,各地可根據不同社區形態積極探索治理創新。一方面,城鄉社區是國家最基本的治理單元,社區治理秩序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直接表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會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因此,基層治理創新必然要遵從頂層設計,認真學習全省城鄉社區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相關決策部署。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及發展階段等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迭代升級,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形成更多好經驗、好做法,及時上升為制度體系和理論成果,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路徑。
推動智慧社區與“熟人社會”融合互促
現代化的城鄉社區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撐與維系,但也需要人際間的真實情感與相互關懷。數字技術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安全、舒適、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環境,與此同時,鄰里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也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在社區除險保安工作中,部分高科技設備的智慧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社區干部依然要靠“土辦法”推進工作。另一方面,電子門禁等智慧設備在方便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人際關系的淡化,讓一些社區居民習慣于“關起門來過自己日子”。概言之,社區治理的核心是人,維系社區善治的關鍵在于培育和諧友愛的家園文化。對于基層黨委、政府來說,一是要依托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服務“敲開”千家萬戶,將“執行”(公共服務)與“治理”(共治)結合起來;在優良的公共服務供給中,拉近黨政部門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增進社區住戶間的情感交流;二是在持續擴大數字技術的優勢,不斷實現對民生需求提前感知、提前研判、提前服務,分類施策、精準回應的同時,努力彌補不同主體在信息采集和掌控能力之間的落差。
(作者單位: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 責任編輯: 林琪 稿源: 寧海新聞網